首页 >飞鸟 >观赏鸟 >鸟品种 >中华秋沙鸭 Scaly-sided Merganser

中华秋沙鸭 Scaly-sided Merganser

相关标签:

      外形特征

嘴形侧扁,前端尖出,与鸭科其它种类具有平扁的喙形不同。嘴和腿脚红色。雄鸭头部和上背黑色下背、腰部和尾上覆羽白色;翅上有白色翼镜;头顶的长羽后伸成双冠状。胁羽上有黑色鱼鳞状斑纹。体形稍小于绿头鸭。雄性成鸟头和颈的上半部黑色,具绿色金属反光,冠羽长,黑色,上背黑色,下背、腰与尾上覆羽都是白色,翅有白色翼镜。下体白色,体侧有黑色鳞状斑,雌鸟的头棕褐色,上体蓝色,下体白色,本种无严重分化。雄鸟  体大(58厘米)的绿黑色及白色鸭。长而窄近红色的嘴,其尖端具钩。黑色的头部具厚实的羽冠。两胁羽片白色而羽缘及羽轴黑色形成特征性鳞状纹。脚红色。胸白而别于红胸秋沙鸭,体侧具鳞状纹有异于普通秋沙鸭。雌鸟色暗而多灰色,与红胸秋沙鸭的区别在于体侧具同轴而灰色宽黑色窄的带状图案。虹膜-褐色;嘴-橘黄色;脚-橘黄色。叫声似红胸秋沙鸭。其他方法全长约58-63厘米。头至上颈发绿金属光泽的暗绿色,冠羽明显。后颈、背墨绿色,两侧白色。前颈下部、胸以下白色,胁具鼠灰色鳞状纹。雌鸟头至颈栗褐色,具冠羽。背鼠灰色,腹白色,翼镜白色。两胁的羽毛上具有黑色鳞纹是这种秋沙鸭最醒目的特征,所以早先的名字叫鳞胁秋沙鸭。后来,鸟类学家发现它们的原产地是我国吉林省长白山地区,分布范围狭小,只有零星个体偶尔飞到朝鲜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境内,所以才改称它为中华秋沙鸭。此外,像凤头一样,脑后有两簇冠羽也是它的特有标志。

分布范围

栖息地在黑龙江省伊春市带岭区碧水中华秋沙鸭自然保护区。繁殖地在西伯利亚、朝鲜北部及中国东北小兴安岭,带岭永翠河,汤旺河,南岔河,长白山,泰来,红花尔基越冬地中国的江苏沿海,洞庭湖,贵州平塘,都匀,掌布,台湾屏东。日本及朝鲜;偶见于东南亚。分布状况: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 1994)。在中国数量稀少且仍在下降。繁殖在中国东北;迁徙经于东北的沿海,偶在华中、西南、华东、华南和台湾越冬。近几年也出现在中国江西省鹰潭市上清镇的芦溪河及九江市武宁县的修河中。

生活习性

出没于林区内的湍急河流,有时在开阔湖泊。成对或以家庭为群。潜水捕食鱼类。性机警,稍有惊动就昂首缩颈不动,随即起飞或急剧游至隐蔽处。据在吉林省长白山的观察,它们于每年4月中旬沿山谷河流到达山区海拔1000m的针、阔混交林带。常成35只小群活动,有时和鸳鸯混在一起。觅食多在缓流深水处,捕到鱼后先衔出水面而行吞食。主食鱼类,善潜水。潜水前上胸离开水面,再侧头向下钻入水中,白天活动时间较长,此外还食石蚕科的蛾及甲虫等。

生长繁殖

200545月,碧水中华秋沙鸭自然保护区观测鸭巢结果表明,雌鸭选择在靠近溪流的树洞营巢,对人为活动不敏感。两个巢距地面高度为10m左右,内径约为02m,其他特征值有较大差异。鸭巢距溪流的距离小于10m,距公路也很近。雌鸭每日外出觅食的时间比较稳定,孵化末期有一定波动。影响觅食行为的主要因素是天气,晴天觅食时间较长,外出次数也较多。每日清晨和午间觅食活动频繁,并集中在1d2h之内。孵化期为23d左右。《野生动物》19951期(赵正阶、朴正吉)的记载,中华秋沙鸭的繁殖进行为,发现它们营巢在河流两岸的天然树洞中。繁殖季节成对,偶尔见有一雄二雌结合,求偶期间亦常出现争雌现象,交配在水中进行,窝孵数8-14枚。卵平均大小为63.25×45.91mm,平均重量61.9g。雌鸟孵卵。孵化期35天。每年开始产卵时间的早期同当年气温回升的快慢有关。4月中旬到达繁殖地后,就开始寻找天然树洞做巢。雄鸟常有伪巢。巢多筑在紧靠河边的老杨树的天然树洞中,洞口距地面13左右。洞内直径27厘米,洞口为20厘米×9厘米。巢内垫以木屑,上面覆盖着绒羽,并混有少量羽毛和青草叶。其在溪流中交配。交配前雄鸭围绕雌鸭游动嬉戏,当雌鸭靠近时雄鸭猛扑到雌鸭背上进行交尾。4月初到4月中旬产卵,通常1天产1,产最后1枚时常间隔1天。年产1,每窝产卵10枚左右。卵为长椭圆形,浅灰蓝色,遍布不规则的锈斑,钝端尤为明显。雌鸭在产完最后1枚卵后开始孵卵,孵卵期内每日坐巢时间很长,除中午出巢约1小时外,其余时间都在孵卵,孵卵期为28-35.雏鸟出巢时,由亲鸟带领跳出洞口,进入水中,成家族群活动。该鸟人工繁殖较困难,应严禁捕捉,以保护野生繁殖种群。孵化期间,雌鸭的活动比较有规律。它每天外出觅食23次,每次外出觅食的时间大约1个小时左右。晴天并且气温较高时,成鸭外出觅食的次数多,觅食时间也要稍微长一些。阴天或气温较低时,寻食的次数减少,觅食时间也稍短一些。在雏鸟出巢前的23天内,母鸭外出寻食的次数明显减少,并且每次外出寻食的时间也由原来的1个小时左右缩短为每次20分钟到半个小时左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