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飞鸟 >观赏鸟 >鸟品种 >绿尾虹雉 Chinese Monal Pheasant

绿尾虹雉 Chinese Monal Pheasant

相关标签:

外形特征

大型鸡类。体长约58-82厘米,体重约692-1400,4-5月繁殖,营巢于大树下和灌丛中,每窝产卵6—12枚,孵化期23—25天。雄鸟头顶、脸的下部及耳羽等都闪着绿色虹光,向后转为金属赤红色,从头顶后部耸起冠羽覆盖着颈部,呈金属青铜色,向后转为红铜色;后颈和颈侧以及背的前部呈金属红铜色,背的中部、肩羽及翅上覆羽等转为紫铜色,并闪着金属绿蓝色;下背及腰部羽白色。飞羽黑褐具绿缘,尾羽蓝绿色。下体黑色,嘴角灰色。上体羽毛在阳光的照射下犹如雨后的彩虹故成“虹雉”,因其尾绿,故得名“绿尾虹雉”。

分布范围

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 1994)。绿尾虹雉为中国特有种,过去常见,进入21世纪已罕见。分布于四川西部海拔3000~4900米的山区,并边缘性地见于中国云南西北部、西藏东部、青海东南部及甘肃南部。绿雉为日本特有种,是日本的国鸟。栖息于平原和农田中。

生活环境

栖息于林线以上海拔3000一5000左右的高山草甸、灌丛和裸岩地带,尤其喜欢多陡崖和岩石的高山灌丛和灌丛草甸,冬季常下到3000左右的林缘灌丛地带活动。

生活习性

食物:绿尾虹雉是典型的植食性鸟类,以植物的果实、种子和浆果等为食。它们在高海拔的高山草甸和灌丛中靠挖掘植物的根、地下茎、球茎等地下部分为食,主要用强大的嘴挖掘块根和啄食,很少用爪来刨食。它们呈钩形粗壮有力的喙也是为适应这种生活而进化出来的,据分布地山民观察,本物种非常喜欢取食贝母的球茎,因此在当地,本物种的土名叫做贝母鸡。冬季由于高山积雪过厚,难以找到砂砾,这时它就吞吃火炭,因此又名“火炭鸡”,又因它的嘴很坚固,而且前端弯曲呈钩状,很像老鹰的嘴,称为“鹰鸡”。活动:日行性,常成对或小群活动,冬季有时也集成8-9只至10余只的较大群体。白天活动,喜欢出没于山脊地带,晚上栖于稠密的灌丛间或树的低枝上。性情机警,一有动静即伸颈观望,如发现危险,则立刻钻入灌丛或飞奔而逃。留鸟。腿脚强健有力,善于奔跑。能在飞行时借助气流向上的举力,自低处向高空盘旋翱翔,这种现象在其他鸡类中是少见的。鸣声:春夏季喜欢鸣叫。雄鸟立于岩石,重复发出“guli…”声。雌鸟有时发出同样叫声。雄鸟炫耀时发出“guo-guo-guo”的短叫声,受惊吓时发出低声的“geee”叫声,冬季偶尔发出单调的“a…awu, a…awu”声。

饲养繁殖

繁殖期为4-6月。有的雄鸟1月份就开始发情,但大多数在4—5月才发情。这时的雄鸟可以表演一种特殊的求偶飞行,它从陡崖上呈滑翔式俯冲直下,尾羽散开,先是盘旋,然后又俯冲,并伴随着尖厉的叫声。筑巢于陡峭的岩洞中。每窝产卵3-5枚,黄褐色,具大小不同的紫褐色斑。孵化期28-30天,早成鸟,2-3岁性成熟。绿尾虹雉是世界上最难饲养的鸟类之一;北京动物园1958年首次饲养展出绿尾虹雉,1980年繁殖成功。目前北京野生动物园拥有全世界最大的人工繁殖育种群,总数达13只。据北京动物园的研究,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绿尾虹雉在每年的4-5月间产卵繁殖,每巢产卵3-5枚,卵呈暗棕黄色,被大小不一的紫色斑点。3~4月份开始繁殖,筑巢于陡峭的岩洞中。每窝产卵3~5枚,黄褐色,具大小不同的紫褐色斑。鸣叫多在春、夏季。

种群现状

绿尾虹雉也是极为稀少的种类,在四川的局部地区尚有一定数量,密度在每公顷0.01-0.1只之间,而其分布的边缘地区数量更少,甘肃境内不超过200只,西藏境内则不足100只。1983年在四川省宝兴县夹金山统计,样方大小为50平方千米,有32雄鸟、34雌鸟、12只幼鸟,雄雌比例1:1.08;成幼比例5:1;密度1.32只/平方千米。1984年在北川县和茂汶县交界的茶坪山统计,样方为45平方千米,有30雄鸟、34雌鸟、12只幼鸟,雄雌比例1.25:1;成幼比例4.5:1;密度1.32只/平方千米。据调查,宝兴地区绿尾虹雉的数量自20世纪80年代大约减少了一半左右。牦牛放牧区正在不断扩大,使绿尾虹雉的栖息地越来越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