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飞鸟 >观赏鸟 >鸟品种 >高原山鹑 Tibetan Partridge

高原山鹑 Tibetan Partridge

相关标签:

形态特征

体形略小(28厘米)的灰褐色鹑类。具醒目的白色眉纹和特有的栗色颈圈,眼下脸侧有黑色点斑。上体黑色横纹密布,外侧尾羽棕褐色。下体显黄白,胸部具很宽的黑色鳞状斑纹并至体侧。虹膜-红褐;嘴-角质绿;脚-淡绿褐。雄性成鸟:头顶栗紫色,杂以黑色;枕和后颈黑色,杂以棕白色羽干和横斑;额基连以狭窄黑斑。从额直至后颈的眼上纹,以及眼先和颊等均为棕白色。下部有一短的黑色细纹;眼下有黑色块斑,宽约10毫米,长达15毫米,下伸向喉部,其上端后面与黑褐色耳连;赤色块斑有棕色细纹;耳羽具白色羽干纹;后颈和颈侧具褐色半环状项带(最宽处约15毫米)。自背以至尾上覆羽棕白,而具排列整齐的黑褐色横斑;中央尾羽略同;不过黑斑较粗,棕白部分还杂以若断若续的黑色斑纹;外侧尾羽棕栗,有时缀黑;肩及翅上覆羽毛三级飞羽等棕黄,而具较粗的黑色横斑及白色羽干纹;有些黑斑较沾级飞褐色,次级飞羽黑褐色较深,内外均具较宽的浅棕色横斑,外的黑褐部分还布以栗色虫虫蠹纹。喉侧长,但不变尖,颏和闪颈白色;胸侧栗色;沿着项带前以若断若续的黑统一计划,形成黑圈;胸羽黑色,羽端白色,具栗色横斑(约4-5毫米宽);腹部白色;尾下覆羽略带黄色,羽基黑褐色。雌性成鸟与性成鸟相似。虹膜红棕色;眼周裸露部分暗红色;嘴淡角绿色;跗躔和趾淡绿棕色或角绿色;爪黑色。

鸣叫声音

嘈杂叫声如scherrrrrreck-scherrrrrreck。被驱赶时发出尖厉的chee, chee, chee, chee, chee声。

分布范围

喜马拉雅山脉及西藏高原。分布状况:较常见留鸟,见于海拔2800~5200米具稀疏灌丛的多岩山坡上。亚种caraganae见于西藏西部及南部;指名亚种在西藏东南部;sifanica 在西藏东部、四川西北部、青海南部和甘肃,koslowi 在青海北部。

生活习性

多栖息于山前缓坡和灌丛地带,在耕地边一些草坡地方更易见到。常成群活动,多以10~15只鸟为群活动。多可达30多只,不喜飞行,一旦受惊后,不常起飞,边叫很快分散,在跑的过种中,有时还停留观望,被驱赶时多三三两两散开向山下跑至安全处。当逃到草丛、灌丛或作物地中,再隐匿不动,等息一会后,亲鸟即发出叫声,如唤幼鸟到一起。食物主要为各种植物的种子、幼芽、浆果和苔藓类等,并喜食新鲜食物。于5-8月繁殖,巢大多营要多棘的敌树丛内,为浅窝状;隐藏于树旁或石隙下面。

鉴别特征

体形似斑翅山鹑,但上体富于黑色横斑,所以显得更暗和斑杂;下体亦具黑色横斑。眼下具一较宽的黑色斑块,易于辨识。

地理分布

青海有2个亚种:1)青海亚种 Perdix hodgsoniae koslowiCollin见于祁连托勒。省外甘肃。2)四川亚种 Perdix hodgsoniae sifanicaPrzevalski省内分布于玉树、囊谦、扎多、治多。省外甘肃、四川、西藏亦有分布。高原山鹑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及西藏高原。高原山鹑是较常见留鸟,见于海拔2800~5200米具稀疏灌丛的多岩山坡上。亚种caraganae见于西藏西部及南部;指名亚种在西藏东南部;sifanica 在西藏东部、四川西北部、青海南部和甘肃,koslowi 在青海北部。高原山鹑多以10~15只鸟为群活动。不喜飞行,被驱赶时多三三两两散开向山下跑至安全处。

经济价值

狩猎量比斑翅山鹑要多,有一定的产业意义,是青海野禽野味收购中大宗产品。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