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飞鸟 >观赏鸟 >鸟品种 >介绍—草原鹞

介绍—草原鹞

相关标签:

俗名别名 草原鹰、白尾鹞、泽鹞、

Palid Harrier

拉丁学名 Circusmacrourus

地理分布 中国内分布于新疆,河北,长江下游江西、江苏,西藏南部,广西和海南。

繁殖方式 卵生。在地面筑巢,多在草原凹陷干燥处。繁殖期为45月。年产一窝,窝卵数为36枚,卵白色,微带淡红或褐色斑。卵大小为44.6×34.7mm。雌鸟孵卵,孵卵时雌鸟换羽,而雄鸟在幼鸟开始飞行时才换羽,育雏期为3545天。

习  性 草原鹞主要栖息在草原和开阔平原,偶见于林缘。经常在空中飞翔,常接近地面飞行,头向下左右环视,见到猎物便俯冲下去捕捉,捉到猎物后在地面撕开啄食。有时也在地上取食。

体形特征 上体石板灰色,较乌灰鹞淡,且翅中无黑色横斑。翅下覆羽缺少暗栗或褐色点斑或横斑。翅端部黑色亦小。雄性成鸟体型中等。眼先、额和颊侧白色,嘴须黑;头顶、背和覆羽石板灰色,褐色;尾羽有明显的灰白色横斑,中央尾羽灰色,具暗色横斑,尾上覆羽也具灰色横斑;耳羽灰色;第1枚初级飞羽银灰色,第2枚初级飞羽外翈灰,内翈黑色,颏、喉和上胸银灰色,余部白色。雌成鸟较雄鸟稍大。上体羽褐色,沾灰色,具不显的暗棕色羽缘;头至后颈淡黄褐色,各羽具暗褐色横斑,次端斑较宽阔,尾羽端缘黄褐色;翅飞羽黑褐色。下体颏、和胸部皮黄白色,具褐色羽干纵纹且较宽阔,覆腿羽和尾下覆羽白色,具不规则的淡棕褐色斑纹。幼鸟似雌成鸟。头顶和后颈深棕褐色,羽基白色;上体棕褐色;尾羽灰褐色。翅飞羽黑褐色;下体颏、污白色,胸、腹及尾下覆羽棕褐色。虹膜橙黄色;嘴黑褐色,嘴基淡黄色;蜡膜暗黄色;脚土黄,爪黑色。

食  性 主要食物为草原 鼠类,也吃草原上的鸟类如百灵、鹨类,还吃蛙、蜥蜴和昆虫等。

叫  声 不善鸣叫,ldquo;kiki-kiki-kik”叫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