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标签:
一、种鸽与赛鸽之误
一羽种鸽的鉴定往往建立在鉴鸽者对系谱了解和外观、手感标准核定上,多依外型遗传规律衡量。常见的是羽色、眼睛、骨架、羽翼形态、审美观点上。而这些方面有时往往与正在连续竞翔的竞赛鸽鉴定观念上大相径庭。好多久经沙场的、功力深厚的资深鸽友也经常闹出笑话。连续的飞翔使赛鸽外观走了型,清瘦甚至虚脱,其实,关棚休养半年,外观变化是非常具大的。在实际操作中,对种鸽和赛鸽不同鉴定方法和标准是并列存在的,但其遗传内质和竞翔行进中的变数是人的感官无法预知的。
二、血统与适应性之误
鸽友常提到这血统适飞多少公里,那血统飞多远最好?答案是永远不能确定的。如台湾赛线,一般在500内,种鸽来源却非常丰富,在大陆5、7百公里上一样夺冠。欧洲在某一赛线上成名成系的鸽种在中国的表现经常与我们脑子里所固定的认识反差很大,“詹森”坏天气500夺冠,“杨阿腾”平原晴天300捧杯。还是对己棚种鸽特性、特点摸透更有规律可言,实践出真知。
三、理论与实践之误
出征,先点将。点将的标准是什么?无非从实践规律和鸽主理论经验两方面下手。如果是一组新征队伍,也只能在理论经验上下工夫,是考验鸽主所掌握的赛鸽知识全面与否的时候。表现在公棚赛中,赛前探视决定交费否,有的用理论知识衡量交了参赛费,赛毕,输了。放弃的,赢了。这种现象普遍的很,如南非的公棚赛今年有多少被作出者放弃的赛鸽却飞了好名次,国内公棚这种现象也屡见不鲜,身边就有几位。有人会说还是功力不到,试问:哪位功力到了?先知先觉有吗?保证冠军?前十名也保证不了(参赛总十羽不讨论)。自己参赛鸽大体估计个归巢率就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