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狗狗 >狗狗健康 >狗常见病 >犬的附红细胞体病

犬的附红细胞体病

相关标签:

附红细胞体病(Eperythrozoonsis)是由附红细胞体(Eperythozoon)寄生于动物血液,游离在血浆中或附着在红细胞表面所引起的一种传染病。1928年Schilling首先报道了解情况鼠的附红细胞体病,随后Yoki-moff报道了犬的附红细胞体病。在国内、牛、羊、猪、兔、驴、骡、鸡、鼠等的附红细胞体病均有报道,而犬的附细胞体病在我国的河南、江西等地也有发现。全炳昭(1990)首次报道了犬的附红细体病。1991年云南玉溪发现疑似犬附红细胞体病。宋兴国等(1997)报道了西部六省(自治区)警犬附红细胞体病的阳性检出率为61.22%。该病对养犬业有严重的危害性,必须引起重视,本文就其病原体、临床症状、剖检变化、诊断、防治综述如下。

一、病原本

根据《伯吉氏鉴定细菌学手册》,将其列为立克次氏体目,无浆体科,附红细胞体属。附红细胞体大小不等,呈球形(单球、双球或链球)、卵圆形、短杆状或星状闪光的小体,姬姆萨氏染色的虫体呈紫色有折光性,外周有一白环;瑞氏染色时,红细胞呈淡紫色,虫体呈淡天兰色,有光彩阵兰宝石。附着在红面细胞表面的虫全数为2—17个不等,一般为6—9个。

二、临床症状

自然感染附红细胞体病犬,病程多呈现隐性经过,即临床上表现为无明显或轻微症状,食欲与精神变化不大,不易被人发现。宋兴国等(1997)从广西、云南、四川、陕西、甘肃、宁夏六省(自治区)的500多头警犬中抽查245头,感染率高达61.22%,但只有一个地区有明显症状,其他地区无典型病例。当患犬遭受某种应激因素(运输、疲劳、饥饿、风雨侵袭等)的刺激,机体抵抗力降低后,可呈现急性经过,临床呈明显症状:精神不振,四肢乏力,鼻镜干燥,眼结膜苍白或黄染,卧地嗜眠,体温升高至40左右,心跳130—180次/分钟,呼吸30—60次/分钟。食欲不振,有呕吐现象,便少且时干时稀,尿少而黄。3—5天后少数严重患犬由于虚脱、休克及死亡外,多数可耐过急性经过而转入慢性经过,临床上仍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贫血、黄疸、消瘦、低烧(39左右)等主要症状。病程可拖至1个月或更长一些时间。但有相当一部分患犬常因极度消瘦,食欲废绝等症状。有患犬则转入隐性经过,成为“长期带虫”者。

三、病理剖检变化

急性和严重附红细胞体病犬死亡的尸体剖检,主要病理变化为血液稀薄不易凝固;全身粘膜不同程度的黄染,淋巴结肿胀;肺脏水肿,心包积液,心冠脂肪黄染,心肌松弛;腹腔积液,肝肿黄染,胆囊充盈、胆汁浓稠,脾脏肿大,质地松软等。除继发感染病变外,其他组织器官均无明显眼观病变。

四、诊断

犬附红细胞体病临床症状、剖检变化与许多病相似,为了确诊需采用病原检查和血液学检查。

1病原体检查

(1)鲜血涂片镜检:采病犬血一滴于载玻片上,加入等量生理盐水稀释,或在血片上加入一滴0.1 %稀盐酸溶液,将红细胞溶解后,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即可看到病原体。

(2)血片染色镜检:血液涂片后用姬姆萨氏或瑞氏染色,加盖玻片在1000倍油镜下可观察病原体。

2血液学检

按实验室常规法进行血液学检查,在病的初期血液浓稠,呈暗红色,后期血液极为稀薄,呈樱红色。悬滴血镜检,红细胞受感染后呈现溶血性星芒状畸形,红细胞总数减少,平均值为350万/mm3;网织红细胞增加,平均值为 3.5% ;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的浓度降低,平均值分别为26%和9.5%。白细胞总数增加,平均值为26500个/mm3,其分类中嗜中性白细胞增加,大单核白细胞增加,淋巴细胞减少,嗜酸性白细胞偏低。

四防治

对犬的附红细胞体病,全炳昭等采用盐酸四环素,工厂按每公斤体片5—10毫克,静脉注射治疗效果明显。宋兴国等采用四环素、卡那霉素、黄色素等药物治疗结果表明:单独使用黄色素并没有显著降低带虫的红细胞比例;四环素、苄那霉素无论合用或单独使用都能使症状不是很严重的患犬显著降低带虫的红细胞比例,但不能使带虫的红细胞比例降到零。对病危犬用上述药物只能轻度降低带虫的红细胞比例,而不能明显改善患犬的症状。对严重或继发感染的病例,应配合强心、镇吐、消炎、补液等对症治疗。

目前,对附红细胞体的流行病学和发病机制尚未十分清楚,其生物学分类仍有争议,但根据其发病的特点和病原体特性预防该病的综合措施中,驱除外界蚊、蝇等昆虫和防止疥螨、虱、蜱等体外寄生虫的感染,减少或消除各种不良应激因素的影响均是重要环节。另外,周向阳等研究表明该病在母体与胎儿之间存在着垂直传播的关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