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标签:
虐待动物、欺凌弱小着实是临床心理中很常见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映射出来的内心世界可以很简单也可以很复杂。
简单的情况,其实就是一种境遇性发泄。
有个很经典的笑话就是解释这种简单虐待心理的。说一男主人在公司被老板颐指气使地教训了一番,回到家便冲着老婆一顿发火。可怜的老婆受了老公莫名的训斥,心中窝火却又不敢向老公发泄,正好孩子犯了一点微不足道的小错,就趁机把孩子狠狠训斥一番。孩子虽知自己犯错在前,然而因为这错微乎其微,实在不该受如此大的委屈却又无处诉说,就冲家中的小狗踢了几脚,以解心头之气。小狗不明白为什么小主人无端惩罚他,就跑到街上,见了一个西装革履的人就咬了一 口,那个被咬的人竟然就是男主人公司的老板。
笑话诚然是笑话,但是笑话中每个人都为了自己一时的舒心,将自己的负面情绪转移给别人。A传给B,B传给C,虽然他们的理性都知道,这样做对别人是极不公平的。但是由于缺乏成熟的处理负面情绪的能力,他们又会“身不由己”地去伤害别人,包括这些无辜的小动物。
当然这种简单的境遇性情绪转移,一般都是一时的,施虐者很快地会回归理智,为自己这种“己所不欲却施于人”的行为感到内疚和自责。
无法释放的精神压力
就像某些溺水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得恐水症一样,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故事在虐待动物这件事情上也是比比皆是。一些虐待动物的施虐者,当我们去深究他们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往往发现,都是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的某段心理创伤,而这种创伤可大可小。
我有一个患者,小学时上课忽然尿急,很想去洗手间,可是天生性格胆小向老师报告的时候说话声很小,老师可能没有听到,当然看也没看他一眼。于是他不知自己该怎么办了,就不敢说话了。最后,竟然尿湿了裤子,被同桌发现,全班一下子笑了起来。当时老师只是制止了大家的哄笑,然后略带嫌弃对他说给你妈打个电话回家换裤子去。这件事给年幼的他心里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从此,对于外部世界他都采取躲避和抵触的态度,而唯一能让他发泄的就是撕纸,后来渐渐地发展到折花、偷着毁坏别人的东西,进而就是虐待动物。
2005年,上海复旦大学虐猫研究生,家境优越,从小到大十分乖巧,从没让家长失望过。高中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被复旦大学录取,然而,当他跻身于名校后,本身的优异变得普通。但来自家长的高水平要求却从没有丝毫的降低。这就让他长期处于一种精神焦虑的状态,随后,由于长期压抑带来的结果,本科时他留级重修,而家长并没有关注到孩子的心理变化,居然当晚不让他回家,规定他在家门前的草地上睡一夜。黑夜加寒冷给他的心理造成巨大阴影,他曾经用“我当时有种被遗弃在外的感觉”来叙述这件事。就这样,长期的精神压抑为虐猫埋好了伏笔,当某一天一只小猫在他手中时,悲剧发生了。
类似的施虐者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他们都有着无法得以释放的精神压力。这些负面情绪有可能是某次创伤引发的,也有可能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压力激发攻击本能
“虐兔事件”的视频后来被发现是有人精心安排的,一段视频付给“虐兔女”400元钱。随后就有网友发帖指出:虐兔视频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因为有些人有观赏虐待行为的病态心理癖好,一些利益集团就此拍摄视频牟取暴利,大量动物成为牺牲品。甚至还有网友卧底调查发现这些团队将制作的视频发布到国外的视频网站上出售。数量可观的观众通过网络购买这些视频来观看,一部短片拍摄视频的人便可获利五六千元。
这种群体性病态心理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苏珊・菲斯克为此做了大量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人们身处有压力、愤怒或者受到嘲弄的环境下,很有可能会有施暴行为,这种环境也是造成暴力行为的关键原因。这也就是说,在当今现实的环境下,不仅精神病患者可能有施虐行为,事实上几乎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这样做。
攻击和破坏是我们每个人存在的本能,当我们遭遇心理压力和挫折境遇时,就可能重新激发自己的侵犯动机,从而表现出攻击性。当一个人出于某种原因不能对施压源头还击时,往往会找一个替罪羊发泄一通,用来证明自己的能耐。而这时候,那些没有抵抗能力的花花草草还有弱小的动物,便成了最方便的发泄对象。
当今,社会压力之大,是我们不得不去面对的事情。各领域各行业的快速发展,让人们此一秒的生活已然和前一秒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虐待动物这件事,说到底就是一个压力搞的鬼。
当再有类似事件发生的时候,我们应该首先反思是怎样的根源造成了这些不良行为的产生,然后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去减轻、缓解其心理压力,这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旦发生虐待事件,其实绝大多数情况都是伴随着心理上的问题的,这个时候我们应该主动地寻求外界的帮助,咨询师的指导会更快地帮你选择最合适的途径和措施去疏解心理上的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