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标签:
中文名: 帆吊
俗名别名: 帆翅吊(香港)、太平洋帆吊
英文名: Sailfin Tang、Pacific sailfin Tang、Sailfin Surgeonfish
拉丁学名: Zebrasoma veliferum
地理分布分布在太平洋的珊瑚礁海域,分布范围包括印度尼西亚至夏威夷群岛和土木土群岛(Tuamoto Islands),北至日本南部,南至大堡礁南部、新喀里多尼亚和拉帕群岛(Rapa Islands)一带海域。在印度洋和红海海域中被珍珠帆吊(Zebrasomadesjardinii)所取代。
气候带热带,北纬32度和南纬28度之间
濒危状态不在IUCN红皮书中
繁殖方式群体产卵型
食 性藻食性
帆吊生物特征
形态特征
背鳍鳍棘(总数):4-5条背鳍软条(总数):29-33条臀鳍鳍棘:3条臀鳍软条:23-26条
成鱼体呈卵圆形而侧扁。口小,端位,上下颌齿较大,齿固定不可动,扁平,边缘具缺刻。背鳍及臀鳍硬棘尖锐,前方软条较后方延长,呈伞形;尾鳍截形。尾棘在尾柄前部,稍可活动。体呈乳黄色,头部具一窄于眼径的黑眼带,向下延伸至腹鳍始端;鳃盖后、自背鳍始端至腹鳍中端之间具一黑褐色宽竖带;体侧另具4条褐色竖带,竖带上另具细纹。背鳍黄褐色具斑纹,臀鳍一致黄褐色;尾柄蓝灰色,尾柄棘及沟则为暗色,尾鳍黄色。幼鱼体色为白色,体侧具6条黄黑相间的窄带,随着成长带纹变粗。帆吊和珍珠帆吊(Zebrasoma desjardinii)较为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头部、体侧下部和尾鳍的花纹。珍珠帆吊的头部、胸腹部及体侧下部满布灰白色和黄色的圆形斑点,因此得名“珍珠帆吊”;而尾鳍则是深紫色具灰白色斑点,与帆吊的一致黄色迥然不同,很容易分辨。
体形尺寸最大体长40cm
习 性栖息于泻湖和面海珊瑚礁区至少深达30米的水域中。成鱼通常单独生活在浪涌区以下的水层里,幼鱼则单独生活在有遮蔽的岩礁区或沿岸礁区中,有时会出现在混浊的礁区里。主要以枝叶繁茂的大型藻类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