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标签:
学名 Prionace glauca
命名者 (Linnaeus, 1758)
中文名 锯峰齿鲛
科中文名 白眼鲛科
科号科名 020 Carcharhinidae
模式种产地 Eruopean sea 大陆名 大青鲨
栖息环境 大洋、深海、礁区、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 俗名 水沙、大翅沙
栖息深度 0 - 0 公尺 食用鱼类 是
有毒鱼类 否 观赏鱼类 否
最大体长 385 cm 经济性 是
台湾分布 东部、东北部
世界分布 全球性
参考文献 台湾鱼类志(沉等, 1993)、中国动物志-圆口纲及软骨鱼纲(朱等, 2001)、FAO Species Catalogue, Vol.4 Sharks of the world
英文俗名 Shark, Tribon blou, Blue whaler, Blue whaler shark, Blue shark, Blue dog, Great blue whaler, Great blue shark
型态特征
体呈纺锤型,躯干颇修长。头窄而纵扁。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洼。吻长而呈拋物线状。眼大,圆形,眼眶后缘不具缺刻,瞬膜发达。前鼻瓣短而呈宽三角形;无口鼻沟或触须。唇沟短,通常仅局限于口角部位。口裂宽大,深弧形,口闭时下颌齿不明显露出;上颌齿宽扁三角形,外缘凹入,边缘具明显锯齿,齿尖稍外斜,无小齿尖;下颌齿较窄长而直立,边缘具锯齿。喷水孔缺如。背鳍2个,背鳍间无隆脊,第一背鳍中大,起点远在胸鳍基底之后,后缘凹入,上角钝尖,下角尖突;第二背鳍小,起点与臀鳍起点相对,后缘入凹,后角尖突;胸鳍狭长,后缘凹入,外角尖突,内角圆突,鳍端伸达第一背鳍基底后部;尾鳍窄长,尾椎轴上扬,下叶前部显著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延长,与后部间有一深缺刻,后部小三角形突出,尾端尖突。体背侧深蓝色;腹侧白色;体无任何色斑。胸及臀鳍之鳍尖暗色。
栖所生态
栖息于大洋上层大型鲨鱼,偶可见于沿海水域,曾有报导出现于河口区。一般皆在水表面活动,胸鳍开展,背鳍及尾鳍上叶会露出水面,缓慢游动。性凶猛,活动力强,对人们具有主动攻击的危险性。主要以硬骨鱼类、甲壳类、头足类、海洋哺乳类、海龟、海鸟、大洋性蟹类等为食,甚至
地理分布
分布于全球各温、热带水域。本省东北部及东部海域有分布。
渔业利用
主要以底拖网、围网、诱笼、流刺网及延绳钓捕获,具经济价值。肉质尚可,可加工成各种肉制品;鳍可做上品鱼翅;皮厚可加工成皮革;肝可加工制成维他命及油;剩余物制成鱼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