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标签:
龟作为爬行动物是一种古老的生物,有着极其漫长的进化史,种的分化十分明显,全世界现存230多种。其分布也十分广泛,遍及全球各地。
由于地理分割和生殖的隔绝,同一种属的不同区域又形成了不同的种群,如黄喉有南北种,三线亦有越南、广西、海南种,黄缘也分南种北种,鹰嘴龟也有中国种、越南种和泰国种,等等,我国因为地域辽阔,国产龟一般都有南北种之分,普遍地南种比北种体躯大生长快。黄喉、三线、和黄缘相信很多人会分辨其种群,鹰嘴可能会分辨的就不多了。有些书介绍以体色为特征分辨,我不敢苟同。鹰嘴不同其他种类的龟,个体间的体色、体形等等外貌特征差异很大,即便是同一地区出产的鹰嘴,其体色也有好几种,如棕黄、棕红、灰绿橄榄绿和黑褐等,或者几种颜色混合也有,纯粹以体色区分不科学不准确,只能作为一种参考而已。我的经验是,中国种的头较钝圆,眼虹膜为黄绿色,躯干宽短且厚实,尾短小,体型小,一般雌性5两左右已性成熟。越南、泰国种头大且尖,呈明显的三角形,眼虹膜为黑色,躯干长椭圆形且瘦薄,尾粗长超过腹甲,体型骨架大,成年雌龟一般超过8两。
为什么要分辨种群?刚才说过种群是在固定地理区域内经过漫长的进化演变而成的,有着其相对特殊而稳定的遗传基因,在生产性能、经济价值和对环境的适应性上有很大的差别,在购买养殖时若弄错了会造成一定经济损失。
我说说适应性问题。适应性很大程度上是由基因决定的,而基因也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经长期固化而形成的。现在凡是难以驯化养殖的龟都与其生长环境的特殊化有极大关系,像鹰嘴、眼斑,野外都是生活在山区溪流里的,就很难适应人工环境,又如四爪陆龟仅分布在新疆高原地区,来到海拨低的中原地区后就难以养活,同一种类的不同种群也是如此,像鹰嘴,越南泰国那边过来的,虽然长得快,但较凶猛不易合群,对高温适应性差,饲养难度大,市场价格也要比本地龟低许多。
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说,一个种群就只能对应着一种生态环境。在购进龟时,特别是野生的,一定要充分了解其原产地的生态环境条件,然后有的放矢地加以驯化。要让一种龟真正地成为一个适应人工环境的优良品种,必须改变其基因,通过三代以上的定向选育,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改变其基因。养过龟的人都知道,现在越是人工繁殖得早的龟越是能适应环境,生长速度和产蛋率越高,这就是定向选育的结果。
养龟业要稳健发展,必须注重品种的培育,一是定向选育出适应性好生长性能佳的品种,二是注重提纯复壮,力避近亲繁殖,三是进行种内或跨种间杂交试验以获取更优良的性状。
保护濒危动物是一项耗资巨大而又十分艰巨的工作,需要采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和舆论的综合手段来完成。具体到有关措施和方法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自然保护区
保护濒危动物的根本性措施就是保护其栖息地,而保护栖息地的主要途径是建立自然保护区。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不仅可以保护濒危动物及其栖息地,而且还可以使其他种类的野生动植物得到很好的保护。我国已建立了数百处濒危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使相当一部分濒危动物得到切实保护,野驴、野牛、亚洲象、白唇鹿、羚牛、马鹿、金丝猴、大鸨等的数量,已有明显增加。
二、开展驯养繁殖
驯养繁殖,是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濒危动物资源的一条有效途径。发展人工繁殖种群,既可防止或延缓有关物种的灭绝,又可满足人民的生产生活需要,减少对野生种群的猎捕压力,还可为实施再引进工程提供种源,重建或壮大有关物种的野生种群。
改革开放以前,动物园系统是我国驯养繁殖濒危动物的主体,但其目的主要在于展览。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和地方建立了不少濒危动物繁育、救护中心,专门从事濒危动物的驯养繁殖和救护工作。如国家为拯救大熊猫、朱huan、扬子鳄、东北虎等极度濒危动物,投资设立了多处繁殖研究中心;为实施野马、麋鹿再引进工程,建立了多处人工繁殖基地;为保护、发展濒危动物资源,成立了多处综合性的濒危动物驯养繁殖中心。各地为救护濒危动物,也相继建立或指定了一个或多个濒危动物救护中心,这些救护中心的职能之一就是驯养繁殖濒危动物。有关部门、单位或个人为生产建设需要,还建立了大量的养鹿场、养熊场、养猴场、养蛇场、龟鳖场、养鸟场、养麝场等,用于生产实验动物或者野生动物及其产品。
三、实施再引进工程,发展和壮大野生种群
再引进工程是保护、壮大极度濒危动物野生种群的重要手段。所谓的再引进,就是在某个物种曾经分布但现已灭绝的地区,再引入该物种的活体用于建立新的种群;或者是向某物种现存的极小的野生种群补充新的活体,以充实该野生种群并促进其发展壮大,后者又称再充实。我国已成功地实施拯救麋鹿的再引进工程,正在着手实施野马、赛加羚羊的再引进工程。另外,我国正在计划实施的华南虎拯救工程、以及正在研究开展的野生扬子鳄保护管理工程,均属于再充实类型的再引进。从某种角度讲,在原产地放生被没收的物种,如猎隼、缅甸陆龟、穿山甲、蟒蛇、猕猴等,也属于野生种群再充实活动。
四、开展资源监测和科学研究
开展资源监测和科学研究,是保护和持续利用濒危动物的必要步骤。通过资源监测,可以了解濒危动物野生种群数量的消长和分布区的变迁,为国家制定有关保护管理利用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现在,有关部门正在着手研究建立全国性的资源监测体系。
开展濒危动物的生物学研究,有利于了解濒危动物的致危因素,研究解决濒危动物的救护问题。近些年来,国家已先后设立了3所濒危动物研究所,并在东北林业大学设立了野生动物资源管理学院,专门承担濒危动物研究或濒危动物研究人员培养工作。另外,我国的许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以及濒危动物繁育中心,也承担了濒危动物的研究工作。
五、提高法律保护地位,加大执法力度,禁止或限制商业性开发利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濒危动物的市场需求将不断扩大,保护管理的难度也会不断加大,必须通过法律的手段来规范濒危动物保护管理和经营利用行为。对于那些目前尚未濒危但开发利用强度很高的一般保护动物,需要将其列为重点保护动物,限制对其野外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对于那些市场需求较大、经济价值较高的濒危动物,需要适当地提高其保护级别,禁止或限制开发利用野外资源,鼓励开展驯养繁殖活动;对于濒危程度较高的种类,需要国家和社会扶持开展驯养繁殖活动,禁止对野外资源的开发利用,将有关经营利用活动仅限于人工繁殖的后代。目前,国家和有关省区正在调整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物种步入重点保护的行列。
六、开展国际合作,引进资金及先进的经验、技术和设备
濒危动物是全世界的共同财产,其保护管理更是当今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濒危动物保护管理资金严重不足,技术、设备和保护管理方法还很落后,需要从发达国家引进资金技术和设备,需要向有关国家学习先进经验。在一定范围内,离开了国际合作,有些保护管理和科研工作就难以开展,有些种类的濒危动物就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