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爬宠 >蜥蜴 >宠物蜥蜴品种 >丽斑麻蜥的介绍

丽斑麻蜥的介绍

相关标签:

中文名:丽斑麻蜥

俗名别名:麻蛇子、蝎虎子、蛇虎子

英文名:Mongolianracerunner

拉丁学名:Eremiasargus

地理分布:北方地区,南方少见。

繁殖方式:于5-6月交配;6月份开始产卵,每年产卵一次,一般卵2枚,少数3枚,个别4枚;卵长圆形,白色。7月中旬可见幼蜥,下旬后则大批出现。

食性:各种小形昆虫及其幼虫,如甲虫、蚂蚁、蛾、蝇和蚊等。

介绍:头体长46-59毫米,尾长50-71毫米。体形长圆而略扁平;尾圆柱形,向后渐细;易断,再生。吻凸出前端圆钝,吻鳞呈五形,与第一上唇鳞和上鼻鳞相切;鼻孔围以3枚鼻鳞,上鼻鳞与吻鳞和第一枚上唇鳞相节,下鼻鳞不与吻鳞相切而同前二枚上唇鳞相切;额鼻鳞成对且左右相切,个别单枚;前额鳞一般为2枚,左右相切,有的在其间有1或2枚小鳞分隔;额鳞单枚成盾形;额顶鳞与成对,顶鳞最大且顶间鳞后左右相切,后缘平齐;有2枚大形眶上鳞,前枚的长度等于从它到后颊鳞之间的距离;眶下鳞3枚,中央一枚狭长成弧形,与第五、六、七枚上唇相切;上唇鳞8-11枚,下唇鳞5-8枚。颏片4-5对,前3对在正中线左右相切;从刻片到领围正中线上有细鳞20枚左右;领围明显。

由7-11扁平鳞片组成,正中一枚最大。背鳞细小呈粒状,体中段横行42-48枚。腹鳞大,平扁或矩形,斜向中线排列,最大横排12-14枚;从领围到胯间一直线上,有鳞29-33枚。肛孔横裂,其前后缘均为细小粒鳞。四肢较发达。前肢前伸几达鼻孔;后肢前伸达腋部。股前侧被覆1-2行、胫外下侧被覆2行平滑大鳞;股腹后侧有股窝9-11枚,左右两列股窝相隔5-8枚小鳞;四肢其余部分皆补覆细小鳞片。指、趾腹面鳞片起棱,第四趾趾下瓣19-23枚;指、趾末端具爪。尾鳞除芊基部下面鳞片平滑外,其余的皆具棱。生活时,体背面橄榄灰色,其上通常有六条由镶有黑边的黄绿或灰白色眼点缀联成的链形纵纹,其中一对始自顶鳞外后角至尾背前段两侧;一对则始自顶鳞后缘中央至尾基会合成单行延伸到尾前段;腹侧一对则起自眼后下方经耳孔过肩向后延至胯部。

少数个体在后对纵纹之下还有一对,故亦有有8条纵纹者,各纵纹上的眼斑之间横向相连略呈格背离棕黑斑块,仅背正中为几无斑块的橄榄灰色纵带。腹面皆为黄白色,但在繁殖季节,蜥则呈现红棕色。液浸标本背面灰色,浅色部分均成白色,棕黑斑块仍显著。栖息在3000以下的荒漠、半荒漠草原边缘以及干草植物丛下,沙质农田近亦有之。通常在白天9时左右开始外出活动,窜行于草石之间,觅食各种小形昆虫及其幼虫,如甲虫、蚂蚁、蛾、蝇和蚊等;日落前即归洞休息。于5-6月交配;6月份开始产卵,每年产卵一次,一般卵2枚,少数3枚,个别4枚;卵长圆形,白色。7月中旬可见幼蜥,下旬后则大批出现。10月中旬以后,即开始入洞于深1左右处冬眼,一般于第二年4月上旬复苏出垫。广布于我国北方诸省区。

体形尺寸:头体长46~59mm,尾长50~71mm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