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标签:
形态特征
体形较家鸡大,与黄腹角雉相似。体长约600毫米,翅长约300毫米。雄鸟:头顶和头侧均金属蓝绿色,冠羽短,向前卷曲如线状;后颈和颈侧红铜色发亮;背羽前蓝后绿,肩紫绿,均如金属闪闪发光,很象虹彩,虹雉即由此得名。下背至尾上覆羽几纯白色;尾羽主要鲜栗色,而有宽阔的白端。下体纯黑。雌鸟:额至上背均赭褐色,各羽杂以棕色斑纹;下背逐渐灰褐,并具黑褐和棕色横斑;尾亦为赭褐色,而有棕色狭斑;下体呈棕和赭褐色细纹相杂状。长而稍弯,上嘴较下嘴稍大而覆盖下嘴;两翅短圆,尾比翅膀短,显得宽阔而短平,虹膜褐色。雄雉的羽色绚丽,冠于群雉,而且罕见,被视为濒危的一种珍禽。白尾梢虹雉在产地又被叫做“雪鹅”。雄鸟的体长为64~70厘米,体重2100~2800克;雌鸟体长56~63厘米。雌、雄羽色不同。雄鸟头顶、耳羽和羽冠蓝绿色,羽冠短而卷曲;脸大部裸出,呈辉蓝色;鼻孔下有一小簇黑羽;后颈侧辉赤铜色;上背蓝绿色,下背和腰白色;下体黑色;尾羽红棕白色具宽阔的白色端斑。雌鸟自头至上背深栗褐色,下背土白色具褐色横斑;下体淡棕色;尾羽深栗褐色,具6条棕白色横斑和宽的白色端斑。翅黑褐色;尾亦黑褐,先端白色;下体满杂以橙黄与褐色相间的虫蠹状斑纹。虹膜褐色;嘴角色;腿、脚绿褐色。从形态上可确定是雄鸟,未发现雌鸟鸣叫。4~6月正值白尾梢虹雉的繁殖季节,可推测白尾梢虹雉在繁殖季节里单独活动,与“白尾梢虹雉繁殖季节多单个活动”的结论一致。雄鸟在觅食后,靠鸣叫来明确和守护家域。雌鸟的主要工作是孵卵和育雏。
分布范围
白尾梢虹雉分布于中国云南西北部和西藏东南部,以及印度东北部和缅甸东北部,分化为2个亚种。指名亚种雄鸟的白尾梢较长,雌鸟的嘴峰也较长,在中国仅分布在西藏东南部的墨脱、米林、察隅等地;滇西亚种雄鸟的白尾梢和雌鸟的嘴峰均较短,在中国仅分布在云南西北部的腾冲、泸水、福贡和贡山一带。国内主要分布省份:云南 白尾梢虹雉
国内分布在以下保护区:高黎贡山 国内分布在以下山脉湖泊:碧罗雪山 高黎贡山 怒山雄鸟活动规律 白尾梢虹雉雄鸟活动的时间段和海拔高度具有一定规律。海拔3300m白尾梢虹雉雄鸟鸣叫和被观察到的时间为10:00~12:00,3次;3450m为11:00~17:00,相对集中时间12:00~14:00,25次;3600m为12:00~17:00,相对集中时间14:00~16:00,14次(表3)。分析这些数据,可初步推断在海拔3300~3600m白尾梢虹雉雄鸟存在垂直迁移现象,但由于缺乏海拔3 300 m以下数据,不能确定白尾梢虹雉的日活动规律。海拔3400~3500m处,白尾梢虹雉活动痕迹较多,为密集利用带。在此海拔区域,主要的上层植物为短鞘箭竹(Fargesiu orbiculata),混生有少量凸尖杜鹃(Rhododendron sinogande),地面为草本植物覆盖,水蚀沟谷和土坎下有一些露地。对白尾梢虹雉食性调查,采用活动区域样方法,即先用望远镜观察活动情况,当其离开之后,在其长时间停留位置作样方调查。通过取食痕迹判断,并采下被吃过的食物标本,鉴定后确定食物种类。在3400m和3500m海拔带,分别调查2个2m×2m的小样方。调查获知,白尾梢虹雉主要植物性食物包括贝母(Frotillariacirrhossa)、多星韭(Alliumwallichii)、牛尾独活(Araliaapioides)、高山羌活(Notopteryiumforrestii)、紫花百合(Liliumsouliei)、七筋姑(Climtoniaudensis)等白尾梢虹雉机警而性胆怯,很难接近,试图靠近一只鸣雉,该雉发觉后停止鸣叫,飞向山下。白尾梢虹雉常在林地和竹林间地面上活动,未发现像棕尾虹雉(Lophophorus impejanus)和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那样,在繁殖季节有一种特殊的发情飞翔,经常由山顶突兀的岩石上俯冲而下,并在山坳里盘旋。
生活习性
白尾梢虹雉栖息在海拔2500米—3400米的杉树苔藓林、杜鹃林和竹林地带。多单独活动,在云南高黎贡山的冬季曾见有9只生活在一起的群体。该种鸟有2个亚种,是中国的特产,数量十分稀少。在云南属于留鸟。除云南外,还见于西藏。这种鸟在民间俗称雪鹅,实际上却属于鸡形目雉科。主要以野百合、蕨、天南星、半夏、崖花海桐、高山箭竹等植物的叶、茎、幼芽和根为食,偶尔也吃少量蠕虫和昆虫等动物性食物。叫声:报警时为尖厉哀叫。鸣叫声为狂野哨音 go-li…。白尾梢虹雉的雄鸟被当地人称为“叫鸡”,平时常发出“aou……”的叫声;受惊飞起时则发出“hu……”的叫声。为阵发性叫声,即3~15个鸣叫音节串成一组,共持续18~77s,单个鸣叫持续时间加间隔时间为(6.16±0.26)s,组间有较长的间隔,(2949±379.8)s。鸣叫位置的海拔分布4~6月白尾梢虹雉鸣叫位置出现在3300~3600m,3450m为集中带。雄鸟鸣叫位置所反映的占区行为 在每个听声点,每日只能观察到1只白尾梢虹雉雄鸟鸣叫,鸣叫位置相对固定,即靠近山脊的沙沟头或林间空地。分析雄鸣叫的位置和时间分布,可得出初步结论,白尾梢虹雉每只雄鸟在繁殖期占据1条冰碛水蚀沟谷。在8km2研究区域共有11条沙沟,都有白尾梢虹雉活动痕迹,初步测算雄鸟密度为1只/0.7km2。根据雄雌比1∶1.07(何芬奇,1991),推算繁殖鸟密度约为1对/0.7km2。4月下旬后正是白尾梢虹雉的繁殖季节,雄性白尾梢虹雉在这个季节也象其它大多鸟类一样有“占山为王”的习性,靠鸣声维护家园的领域,循着雄性白尾梢虹雉频频发出的“领土宣言”,白尾梢虹雉就不难被发现。
生长繁殖
繁殖季节多单个或成对活动,冬季结群活动,最大一群为9只。每年4月开始繁殖,繁殖期为4~6月。筑巢于岩石缝隙处、或树洞中。林中地面的倒木下或树洞中,每窝产卵2~5枚,卵的大小为平均63. 2mm × 45. 4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