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标签:
简介
鸟种:灰胸竹鸡学名:Bambusicola thoracica 英文名:Chinese Bamboo Partridge 别名:普通竹鸡、竹鹧鸡俗名:鸡头鹘泥滑滑山菌子竹鸡竹鹧鸪分类:鸡形目、雉科、竹鸡属描述:中等体型(33厘米)的红棕色鹑类。特征为额、眉线及颈项蓝灰色,与脸、喉及上胸的棕色成对比。上背、胸侧及两胁有月牙形的大块褐斑。亚种sonorivox的整个脸、颈侧及上胸灰蓝,仅颏及喉栗色。外侧尾羽栗色。飞行翼下有两块白斑。雄雌同色。虹膜-红褐;嘴-褐色;脚-绿灰色。灰胸竹鸡叫声:刺耳的"people pray, people pray, people pray"叫声。习性:以家庭群栖居。飞行笨拙、径直。活动于干燥的矮树丛、竹林灌丛,至海拔1000米处。
分布
分布范围:中国南方特有种。引种至日本。分布状况:指名亚种为中国中部、南部、东部及东南部的常见留鸟。亚种sonorivox为台湾留鸟。
形态
竹鸡体长约30厘米,体重200-250克,成年鸡可达450克左右。喙黑色或近褐色,额与眉纹为灰色,头顶与后颈呈嫩橄榄褐色,并有较小的白斑,胸部灰色,呈半环状,下体前部为栗棕色,渐后转为棕黄色,肋具黑褐色斑,跗跖和趾呈黄褐色。上体黄橄榄褐色;上背带灰而具栗色斑纹;两翅和尾等与上体略同,翅上的内侧覆羽和飞羽满布以大形的栗褐色块斑;眉纹蓝灰;头和颈的两侧以及颏、喉等均栗红色;胸蓝灰,延伸到两肩成颈圈状;腹和两胁均棕色,先浓后淡,两胁密杂以黑褐色小块斑。眼淡褐色;嘴褐色;脚和趾黄褐色。雄鸟脚上有距。
叫声
竹鸡善鸣叫,鸣声尖锐而响亮,雌性发出单调的“嘀、嘀”短声,雄性声音及声调酷似“扁罐罐、扁罐罐”,常连续鸣叫数十次,至其精疲力尽方止,故四川地区称之为扁罐罐。特别在繁殖期连鸣不已。
生态
竹鸡不是十分畏人,如果不受到侵扰,可在与人体相隔3~5米的可视距离内觅食或打斗。竹鸡常在山地、灌丛、草丛、竹林等地方结群活动,3~5只或10多只不等,时常排成单行队形行进。夏季多在山腰和山顶活动,冬季移至山脚、溪边和丛林中觅食。晚上一个个在横树枝上排成一串互相紧靠取暖。
食物
竹鸡以杂草种子、蔬菜叶、嫩芽、颗粒型果实为食。人工饲养多食玉米、小麦、稗子等,也吃面包虫一类的昆虫。
习性
栖息于山岳的灌丛、草地或丛林中。昼出夜伏,夜间宿于竹林或杉树上。喜隐伏,飞行力不强。鸣声响亮。啄食杂草种子、嫩芽、柔叶、谷粒,以及蝗虫、蝗蝻、蚂蚁、白蚁和蠕虫。
繁殖
竹鸡每年3月份进入繁殖期,此时由群栖转为分散活动,雄竹鸡具有独个占地行为,在其领域内,不许其他雄性同类入侵,所以常发生争斗。产卵在4-5月份,在茂密的灌丛、草丛、竹林地面营巢,内铺树叶、干草等物。每窝产卵7-12枚,卵重15克,呈暗乳色或淡褐色,具棕色细点和浅灰色斑。由雌鸟孵卵,孵化期为16-18天,最长可达20天,雏鸟为早成鸟,出壳后即可与成鸟一起奔跑、觅食。
保护情况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鸟种:灰胸竹鸡学名:Bambusicola thoracica 英文名:Chinese Bamboo Partridge 别名:普通竹鸡、竹鹧鸡俗名:鸡头鹘泥滑滑山菌子竹鸡竹鹧鸪分类:鸡形目、雉科、竹鸡属描述:中等体型(33厘米)的红棕色鹑类。特征为额、眉线及颈项蓝灰色,与脸、喉及上胸的棕色成对比。上背、胸侧及两胁有月牙形的大块褐斑。亚种sonorivox的整个脸、颈侧及上胸灰蓝,仅颏及喉栗色。外侧尾羽栗色。飞行翼下有两块白斑。雄雌同色。虹膜-红褐;嘴-褐色;脚-绿灰色。灰胸竹鸡叫声:刺耳的"people pray, people pray, people pray"叫声。习性:以家庭群栖居。飞行笨拙、径直。活动于干燥的矮树丛、竹林灌丛,至海拔1000米处。
分布
分布范围:中国南方特有种。引种至日本。分布状况:指名亚种为中国中部、南部、东部及东南部的常见留鸟。亚种sonorivox为台湾留鸟。
形态
竹鸡体长约30厘米,体重200-250克,成年鸡可达450克左右。喙黑色或近褐色,额与眉纹为灰色,头顶与后颈呈嫩橄榄褐色,并有较小的白斑,胸部灰色,呈半环状,下体前部为栗棕色,渐后转为棕黄色,肋具黑褐色斑,跗跖和趾呈黄褐色。上体黄橄榄褐色;上背带灰而具栗色斑纹;两翅和尾等与上体略同,翅上的内侧覆羽和飞羽满布以大形的栗褐色块斑;眉纹蓝灰;头和颈的两侧以及颏、喉等均栗红色;胸蓝灰,延伸到两肩成颈圈状;腹和两胁均棕色,先浓后淡,两胁密杂以黑褐色小块斑。眼淡褐色;嘴褐色;脚和趾黄褐色。雄鸟脚上有距。
叫声
竹鸡善鸣叫,鸣声尖锐而响亮,雌性发出单调的“嘀、嘀”短声,雄性声音及声调酷似“扁罐罐、扁罐罐”,常连续鸣叫数十次,至其精疲力尽方止,故四川地区称之为扁罐罐。特别在繁殖期连鸣不已。
生态
竹鸡不是十分畏人,如果不受到侵扰,可在与人体相隔3~5米的可视距离内觅食或打斗。竹鸡常在山地、灌丛、草丛、竹林等地方结群活动,3~5只或10多只不等,时常排成单行队形行进。夏季多在山腰和山顶活动,冬季移至山脚、溪边和丛林中觅食。晚上一个个在横树枝上排成一串互相紧靠取暖。
食物
竹鸡以杂草种子、蔬菜叶、嫩芽、颗粒型果实为食。人工饲养多食玉米、小麦、稗子等,也吃面包虫一类的昆虫。
习性
栖息于山岳的灌丛、草地或丛林中。昼出夜伏,夜间宿于竹林或杉树上。喜隐伏,飞行力不强。鸣声响亮。啄食杂草种子、嫩芽、柔叶、谷粒,以及蝗虫、蝗蝻、蚂蚁、白蚁和蠕虫。
繁殖
竹鸡每年3月份进入繁殖期,此时由群栖转为分散活动,雄竹鸡具有独个占地行为,在其领域内,不许其他雄性同类入侵,所以常发生争斗。产卵在4-5月份,在茂密的灌丛、草丛、竹林地面营巢,内铺树叶、干草等物。每窝产卵7-12枚,卵重15克,呈暗乳色或淡褐色,具棕色细点和浅灰色斑。由雌鸟孵卵,孵化期为16-18天,最长可达20天,雏鸟为早成鸟,出壳后即可与成鸟一起奔跑、觅食。
保护情况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