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标签:
中文名: 白棘眼纹吊
俗名别名: 杜氏吊
英文名: Eyestripe Surgeonfish、Dussumier
拉丁学名: Acanthurus dussumieri
地理分布分布在印度-太平洋的珊瑚礁海域,分布范围包括西起东非洲(包括马斯克林群岛,Mascarene Islands),东至夏威夷群岛和列岛群岛(Line Islands),北至日本南部,南至罗雷浅滩(Rowley Shoals)、大堡礁南部和豪勋爵岛(Lord Howe Island)一带海域。在中太平洋的大部分海域中不见其踪迹。
气候带热带,北纬30度和南纬35度之间
濒危状态不在IUCN红皮书中
繁殖方式配对产卵型
食 性藻食性
白棘眼纹吊生物特征
形态特征
背鳍鳍棘(总数):9条背鳍软条(总数):25-27条臀鳍鳍棘:3条臀鳍软条:24-26条
成鱼体呈椭圆形而侧扁。头小,头背部轮廓明显凸出,成鱼越是明显。口小,端位,上下颌各具一列扁平齿,齿固定不可动,齿缘具缺刻。背鳍及臀鳍硬棘尖锐,各鳍条皆不延长;胸鳍近三角形;尾鳍弯月形,随着成长,上下叶逐渐延长。成鱼体黄灰色,头部蓝色而具黄色蠕纹,胸腹部蓝色不具斑纹;紧贴着眼睛后方具一不规则之黄色斑块及眼前具一黄色带横跨眼间隔;鳃盖膜黑色。背鳍及臀鳍黄色,软条部末端蓝色,基底和鳍缘各具蓝色带;尾鳍蓝色,具许多紫黑色小点,基部接近尾柄处有一黄弧带;胸鳍和腹鳍蓝色,具黄色缘带;尾柄棘沟缘为黑色,而尾棘则为白色,因此得名“白棘眼纹吊”。幼鱼和成鱼的区别在于,幼鱼体灰白色泛红,臀鳍和尾鳍偏紫色,眼睛前方和后方不具黄色带。白棘眼纹吊和环尾吊(Acanthurusblochii)、黑棘眼纹吊(Acanthurusmata)以及黄鳍吊(Acanthurus xanthopterus)较为相似,与环尾吊的区别在于尾鳍、尾棘和眼带,后者的尾鳍不具紫黑色斑点,尾棘蓝色,而两眼之间不具黄色斑带;与黑棘眼纹吊的区别在于尾棘,后者的尾棘为黑色;与黄鳍吊的区别在于尾鳍,后者的尾鳍为黑色。
注:白棘眼纹吊曾被列入有毒之珊瑚鱼行列,后被证实无毒
体形尺寸最大体长54cm
习 性栖息于面海珊瑚礁区和岩礁区水深4-131米之间的水域。幼鱼通常于礁盘上方活动,成鱼则常成群洄游于9米以下的中层水域。主要以附着性藻类、绿藻和蓝绿藻的藻膜、硅藻以及有机碎屑为食。进入繁殖期,成鱼配对产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