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标签:
中文名: 巧克力吊
俗名别名: 黄吊
英文名: Chocolate Surgeonfish、Mimic Surgeonfish、Chocolate Tang
拉丁学名: Acanthurus pyroferus
地理分布分布在印度-太平洋的珊瑚礁海域,分布范围包括塞舌尔至马克萨斯群岛(Marquesan Islands)和土木土群岛(Tuamoto Islands),北至日本南部,南至大堡礁和新喀里多尼亚一带海域。在马尔代夫和查戈斯群岛(Chagos Islands,印度洋中部)至巴厘岛(Bali)一带海域被印度洋吊(Acanthurus tristis)所取代。
气候带热带,北纬32度和南纬24度之间
濒危状态不在IUCN红皮书中
繁殖方式群体产卵型
食 性藻食性
巧克力吊生物特征
形态特征 背鳍鳍棘(总数):8条背鳍软条(总数)27-30:条臀鳍鳍棘:3条臀鳍软条:24-28条
成鱼体长呈椭圆形而侧扁。头小,头背部轮廓随着成长而略凸出。口小,端位,上下颌各具一列扁平齿,齿固定不可动,齿缘具缺刻。背鳍及臀鳍硬棘尖锐,各鳍条皆不延长;胸鳍近三角形;幼鱼时尾鳍呈圆形,随着成长逐渐呈弯月形,成鱼时上下叶延长。幼鱼体色共有3种型态:一为一致呈黄色(分布在菲律宾海域),此为模仿黄三角吊(Zebrasoma flavescens)之体色;二为呈黄色,但鳃盖、背鳍、臀鳍及尾鳍具蓝缘(分布在关岛和塔希提岛一带海域),此为模仿蓝眼黄新娘(Centropyge flavissimus)之体色;三为呈淡灰绿色,后部逐渐变黑色(分布在帕劳群岛一带海域),此为模仿黑尾神仙(Centropyge vrolikii)之体色。随着成长,体逐渐呈黄褐色,成鱼呈暗褐色,体侧不具任何线纹,但在胸鳍基部上下具大片橙红色斑驳,鳃盖后部具黑色宽斜带。背鳍及臀鳍黑褐色,鳍缘为黑色,基底各具一黑色线纹;尾鳍黑褐色,具黄色宽线缘;胸鳍及腹鳍黑褐色;尾柄棘沟缘为黑色。此外,来自帕劳群岛的巧克力吊幼鱼常常被错误认作黄点黑尾吊(Acanthuruschronixis)的幼鱼。两者的区别在于,黄点黑尾吊的背鳍和臀鳍均为青色,尾鳍具黄色带,而体侧的斑纹是斑点,而不是巧克力吊幼鱼的蠕纹,不难分辨。
体形尺寸最大体长25cm
习 性栖息于泻湖和面海珊瑚礁区水深4-60米之间的水域,通常生活在珊瑚生长的岩礁区和沙砾区以及岩架的底部,也会出现在泥泞的礁区中。多半单独生活。主要以海藻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