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水族 >品种 >原生鱼类 >原生鱼类――象鲛

原生鱼类――象鲛

相关标签:

学名 Cetorhinus maximus

命名者 (Gunnerus, 1765)

中文名 象鲛

科中文名 象鲛科

科号科名 026 Cetorhinidae

模式种产地 Trondhjem, Norway  大陆名 姥鲨     

栖息环境 大洋、深海、近海沿岸  俗名 象沙     

栖息深度 0 - 0 公尺 食用鱼类 是     

有毒鱼类 否  观赏鱼类 否     

最大体长 900 cm  经济性 是 

台湾分布 北部、东北部 

世界分布 全球性 

参考文献 台湾鱼类志(沉等, 1993)、中国动物志-圆口纲及软骨鱼纲(朱等, 2001)、FAO Species Catalogue, Vol.4 Sharks of the world 

英文俗名 Shark, Sun-fish, Basking shark, Bone shark, Hoe-mother, Elephant shark, Basking shark, Basking shark

型态特征

呈纺锤型,躯干较粗壮。头大,略侧扁。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洼;尾柄具侧突。吻短而圆突。眼略小,圆形,无瞬膜。前鼻瓣短呈圆形;无口鼻沟或触须。口裂宽,广弧形,下颌短,口闭时不露齿;颌齿小向多,有形,边缘光滑,齿头向后,无小齿尖,4-7列在使用,每侧每行100余个。喷水孔微小。鳃孔5个,很宽,由背上侧延伸至腹面;鳃耙细长密列。背鳍2个,第一背鳍大而略呈等边三角形,起点于胸鳍及腹鳍间,后缘凹入,上角略尖圆,下角微尖突;第二背鳍颇小,起点在腹鳍后端之后,后缘凹入,上角尖圆,下角微尖突;胸鳍宽大型,镰刀状,后缘微凹入,外角钝圆,内角钝圆;尾鳍叉形,尾椎轴稍上扬,上尾叉较长大,近尾端处有一缺刻,下尾叉较短小。体背侧灰褐色;腹侧白色。

栖所生态

大洋性大型鲨鱼,是鱼类中体型第二大者。栖息于外海之大陆棚及岛棚水域,但时常会出现于岸边、潮间带外围、或内湾。通常1-3尾或多达百尾成群在水表面缓慢的巡游,背鳍会露出水面,或翻身晒腹。滤食性,以浮游无脊椎动物、小鱼或鱼卵为食。具有季节性洄游习性。可能为卵胎生。

地理分布

分布于世界各温带及寒带海域。本省北部及东北部海域有分布。

渔业利用

主要以底拖网、流刺网及镖旗鱼法捕获,经济价值高。肉质佳,鱼肉红烧或加工成各种肉制品;鳍可做鱼翅;皮厚可加工成皮革;肝可加工制成鱼肝油;剩余物制成鱼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