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标签:
横斑锦蛇(Elapheperlacea)是我国四川西部的特产动物,已被列入我国极危动物[1],有关其个体生物学及生态学方面的资料相当缺乏,仅见于邓其祥等[2]对全世界仅有的4号标本的记述。笔者结合近几年的野外调查,对该物种的现状作一报道。
1、分布
横斑锦蛇自Stejneger在雅安采得一雄性标本于1929年订名以来,在以后的半个世纪里均未再被发现,于是有人开始怀疑其种的真实性。直到20世纪80年代,邓其祥等[2]才又于四川省汶川县卧龙自然保护区及泸定县海螺沟森林冰川公园采得3号标本。赵尔宓[3]还为此专门撰文论述了横斑锦蛇种的有效性。之后,笔者于1998年8月在石棉的田湾河区域共见到3只,采集到1只成体(该标本目前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2000年8月笔者在宝兴蜂桶寨自然保护区再次采集到横斑锦蛇幼蛇1只(该标本目前保存于四川师范学院)。至此,横斑锦蛇共见于汶川、宝兴、泸定、雅安及石棉5个县市。另外,从分布型来看,横斑锦蛇属于横断山型[4],并且为分布极不广泛的土著种。
2、标本记述
这里将采获到的唯一的横斑锦蛇幼蛇标本(因被车压扁,雌、雄已无法辨认)记述如下,并与成体作一比较:体全长271(222+49)mm,通体以茶褐色为基底,具有许多狭窄的黑色横斑(占2鳞行,不如成体镶白边),每相邻横斑两端靠近,在体背形成卵圆形斑(颜色为土黄色),计30个(成体为36~37个),在尾部形成8个(成体为9个)。与成体一样,在头背前部有2条黑色横斑,其后为两个彼此相连的倒“V”形横斑。眶前鳞1,眶后鳞2,颞鳞(1+2),上唇鳞7,2-2-3式,下唇鳞8,前3片切前颔片。肛鳞两分,尾下鳞双行。背鳞19-19-17,腹鳞226,尾下鳞68。
3、生活环境
据已有资料[1]报道,横斑锦蛇生活于海拔2000~2500m的湿润山地落叶阔叶林下和农耕地周围的草灌丛中。笔者在石棉发现的3只横斑锦蛇中,两只见于海拔1820m的落叶阔叶林下灌丛,一只见于海拔2200m的湿润草丛中(主要为蕨类植物)。在宝兴发现的横斑锦蛇幼蛇拾于一公路上,周围环境为灌丛,该地点海拔1650m。
4、资源状况
总的来说,横斑锦蛇的分布十分狭窄,数量也相当稀少。据四川省陆生野生动物调查估计数量不足一万只。同时,横斑锦蛇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在某些局部区域数量相对较丰富。例如,在原分布区的汶川卧龙保护区和雅安,本次四川省陆生野生动物调查中未能见到;而在石棉县的田湾河区域,密度为194只/km2。
5、保护建议
为保护好这一濒危动物,结合四川省陆生野生动物调查结果,特提出以下保护建议:5.1 加强科学研究 虽然横斑锦蛇已被列为四川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但我们对于这一物种的了解尚很缺乏,有关其保护生物学方面的研究也有待于深入。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可选择数量相对较丰富的石棉县田湾河区域,对其个体生物学、生态学等开展专题研究。5.2 加强宣传、严格执法 过去在横斑锦蛇产区的一些收购站中,曾有报道[1]收购到本种蛇的标本。现在,虽然收购站已被取缔,但非法收购、捕捉的现象却时有发生。因此,在有横斑锦蛇分布的县、市,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及基层单位一方面要加强对公众的保护宣传,另一方面对于非法捕捉、收售该种蛇类的不法分子要严厉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