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标签:
人们通过长期的畜养从鸣虫中选择出叫声具有美感且易于畜养的作为一种娱乐活动,常见鸣虫种类有如下四大类:
一、蝈蝈:绿蝈蝈、黑蝈蝈、山青蝈蝈、草白蝈蝈、(咋嘴)孜辣子
蝈蝈是鸣虫的一大宗,与油葫芦的地位不相上下,喜养者极众。畜养蝈蝈的最早记载见于袁宏道的《促织志》,但实际上要肯定早于明代。《诗经》云“嘎嘎草虫”,我怀疑“草虫”即蝈蝈,“嘎嘎”正与蝈蝈的鸣声相近。朱熹注“草虫,蝗属,奇音青色。”正是指蝈蝈。宋代已有人开始畜养纺织娘,其中就包括蝈蝈。因当时尚无“蝈蝈”之名,宋人将其与纺织娘混为一谈。其实到明代时仍有人认为蝈蝈乃纺织娘异名,袁宏道的记载中就说“有一种似蚱蜢而身肥大,京师人谓之聒聒,亦捕养之;南人谓之纺织娘”.这当然是不对的。蝈蝈与纺织娘在体形、体色上虽有相似之处,但翅膀一小一大,差之甚远;鸣叫声也完全不同。古人论虫,往往张冠李戴,混淆不清,这并不奇怪。蝈蝈有幸,在清代曾受到几位“天子”的垂爱。乾隆皇帝又一次到京郊西山游赏,听到满山蝈蝈的叫声,诗兴大发,遂成诗一首。诗云:“啾啾榛蝈抱烟鸣,野黄云入望平。雅似长安铜雀噪,一般农候报西风。蛙生 水族蝈生陆,振羽秋丛解促寒。蝈氏去因错注,至今名象混秋宫。”前四句写山野里的蝈蝈叫声令他想起了古代京师长安铜雀之典,后四句纠正前人不该将蝈蝈错注为蛙。清代的最后一个皇帝宣统,自幼便喜养蝈蝈,可谓得祖宗遗风也。京师百姓也深受此风之影响,对蝈蝈有特殊的爱好,至今犹然。
二、油葫芦:黑、黄、紫、花镜
油葫芦是蟋蟀中最大的一种,是老资格的鸣虫,畜养历史最长,畜养的人也最多。在古代最早提到鸣虫畜养的《开元天宝遗事》中,就首先提到了蟋蟀。虽然这则资料中只是笼统地说天宝宫女“皆以小金笼捉蟋蟀闭于笼中,置之枕函畔,夜听其声”,没有说明到底是油葫芦还是其他种类的蟋蟀,但因为油葫芦在蟋蟀科中数量最大,而且鸣声最具悲切感人的效果,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唐代宫女们所养必然包括油葫芦。也就是说,油葫芦作为鸣虫畜养玩赏,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说它是“老资格的鸣虫”是不为过的。
三、蟋蟀:黄、紫、黑、红.、飞子.........猴头、棺材头(三梆子)
蛐蛐儿即斗蟋,南方人称为“促织”,是一种最常见的蟋蟀。它的最大特点是两雄相见能够搏斗,场面颇为壮观,所以名气也最大。人们一提到蟋蟀,往往就想到蛐蛐儿,想到能够格斗的特点。其实蛐蛐儿不等于蟋蟀,只不过蟋蟀的一种。蛐蛐儿既善斗,亦善鸣,所以也被作为鸣虫畜养;但它在鸣虫中的地位,却远不如在斗蟋蟀之戏中“显赫”。原因很简单,蛐蛐儿的名声不如油葫芦受欢迎。所以在清代末年,冬天的蛐蛐儿反不如油葫芦值钱。
四、蛉子:大小黄蛉、金蛉、墨蛉、蚁蛉、马蛉、竹蛉、天蛉、绿蛉
金铃子又名“唧铃子”,属蟋蟀科昆虫。形似蟋蟀,然要小得多。
目前活跃在民间的鸣虫种类几乎都是螽斯类和蟋蟀类昆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