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标签:
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日前完成的一项研究课题,揭开了杭州蚊子“多药不倒”的内幕——蚊子体内逐渐产生出一种抗药基因来与人类作对。专家评审认为,该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有关新抗性酯酶基因型的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该中心实验室科研人员寇宇领衔的科研组从2003年起跟踪研究了3年,完成了这项名为《杭州市库蚊抗性基因类型动态分布及防制对策的研究》。课题组选择杭州的优势蚊种——尖音库蚊为研究对象,采用先进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多种手段,以探明库蚊体内究竟哪些部分出现了变化。
研究发现,问题出在与抗药性有关的蚊虫的酯酶基因上。因该基因的不同,杭州库蚊存在5种分型,有两种抗(药)性库蚊基因片断的Estβ11和Estβ2序列在国内首次发现。研究提示,这些不同地方采集的蚊子基因是因生存需要,即在所使用的杀虫剂的选择压力下逐步汰洗出来的,携带抗性基因的蚊虫个体得以存活,并不断繁殖,将抗性能力遗传给下一代。该科研在国内外首次发现在Estβ2存在一种杂合子亚型的库蚊抗性酯酶基因型,并发现与国际基因库收录的标准抗性酶基因限制性酶切图谱完全不同的新基因型别,暂命名为杭州型(Cx/BN/HZ)。研究人员还发现,凡杭州使用过的各类杀蚊剂,在库蚊的体内都有“记录”。提示可以根据蚊虫体内抗性基因的不同,针对性选择杀虫剂,以减少对环境和人类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