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标签:
新疆岩蜥,是鬣蜥科岩蜥属的爬行动物,俗名新疆鬣蜥。分布在蒙古和中国大陆的新疆等地,主要生活在黄土和黄土沙质荒漠地带、在河岸阶地、胡杨林内、荒漠灌丛、洪沟岸壁及居民废弃的土墙缝中以及偶见于砾石荒漠灌溉渠边。其生存的海拔范围在100到1760米之间。新疆岩蜥的模式产地处在新疆英吉沙与叶城。
一、新疆岩蜥的食物
新疆岩蜥吃动物性食物,主要是各种昆虫。壁虎类(Gekkonids)夜晚活动,以鳞翅目等昆虫为主要食物。也有一部分如鬣蜥的新疆岩蜥(Agama),它们的食物就以植物为主。由于大多数的新疆岩蜥种类会捕吃大量昆虫,它们在控制害虫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很多人认为新疆岩蜥是有毒动物,这是不对的。全世界的6000种新疆岩蜥中,已知的只有两种有毒的毒蜥,隶属于毒蜥科(Helodermatidae),且都分布在北美及中美洲。
二、新疆岩蜥的习性
新疆岩蜥的变色能力很强,特别是避役类(Chamaeleons)以其善于变色获得“变色龙”的美名。我国的树蜥与龙蜥多数也有变色能力,其中新疆岩蜥(Calots versicolor)在阳光照射的干燥地方通身颜色变浅而头颈部发红,当转入阴湿地方后,红色逐渐消失,通身颜色逐渐变暗。新疆岩蜥的变色是一种非随意的生理行为变化。它与光照的强弱、温度的改变、动物本身的兴奋程度以及个体的健康状况等有关。
新疆岩蜥是变温动物,在温带及寒带生活的新疆岩蜥于冬季进入休眠状态,表现出季节活动的变化。在热带活的新疆岩蜥,由于气候温暖,可终年进行活动。新疆岩蜥的活动范围很局限。新疆岩蜥往往只在几株树之间活动。据研究过的几种地面活动的新疆岩蜥,如多线南蜥等,活动范围平均在1,000平方米左右。有的种类还表现出年龄的差异。刚孵出的蝘蜓(Sphenomorplus)多在孵化地水域附近活动,成年后才转移到较远的林中活动。
新疆岩蜥在遭遇敌害或受到严重干扰时,常常把尾巴断掉,断尾不停跳动吸引敌害的注意,它自己却逃之夭夭。这种现象叫做自截,可认为是一种逃避敌害的保护性适应。自截可在尾巴的任何部位发生。但断尾的地方并不是在两个尾椎骨之间的关节处,而发生于同一椎体中部的特殊软骨横隔处。这种特殊横隔构造在尾椎骨骨化过程中形成,因尾部肌肉强烈收缩而断开。我国壁虎科、蛇蜥科、新疆岩蜥科及石龙子科的新疆岩蜥,都有自截与再生能力。
三、新疆岩蜥的繁殖
新疆岩蜥类具交接器,行体内受精。一般在春末夏初进行交配繁殖。有的种类的精子可在雌体内保持活力数年,交配一次后可连续数年产出受精卵。在一部分新疆岩蜥中只发现雌性个体,据研究,它们是行孤雌繁殖的种类。这类新疆岩蜥的染色体往往是异倍体。有的正常行两性繁殖的种类,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会改行孤雌繁殖,据认为,孤雌繁殖有利于全体成员都参与产生后代,有利于迅速扩大种群,占据生存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