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标签:
基本资料
鸡形目 > 雉科 > 山鹑属GALLIFORMES > Phasianidae> Perdix perdix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Linnaeus, 1758) 亚种:灰山鹑北疆亚种(学名:Perdix perdix robusta)。分布于西伯利亚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阿尔泰山脉。分布于欧洲、亚洲(西起乌拉尔山、东达西萨彦岭西部、北起鄂毕河流域、南达伊朗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等地,主要栖息于山脚干涸的峡谷、高山、有白杨、赤杨杂树的高地、河边或湖边的树丛、山地田野以及农村附近。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基本简介
灰山鹑全长约300毫米。雄鸟,上体灰褐色,杂以黑褐色不规则密纹及淡栗色横斑。头顶及枕羽黑褐色,具棕黄 灰色羽干纹;眼上有淡色纹;耳羽深褐色;飞羽及翼上覆羽暗褐色,散布棕白色及棕黄色横斑;中央尾羽棕黄色,有黑褐色横斑及波浪状细斑;外侧尾羽栗色具棕白色端斑;下体近白;在下胸部有马蹄形栗色块斑;胁部黄棕色,杂以黑色不规则横纹。雌鸟羽色似雄鸟,但胸部无栗色斑。栖于自山脚到高山的裸岩、杂草及灌木丛生地带。以植物性食物为食虹膜-褐色;嘴-近黄;脚-黄色。叫声:雄鸟叫声嘎嘎,似ki-errr-ik,ki-errr-ick,重音在errr上。受驱赶时发出低沉的grrree-grrree 叫声。分布范围:欧亚大陆,引种至北美洲北部。分布状况:见于新疆西北部的准噶尔盆地及阿尔泰山山麓,为不常见留鸟。习性:繁殖鸟以家族群育幼。被赶时同时起飞。喜有矮草的开阔原野,尤其是农田。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生活习性
灰山鹑分布于欧洲、亚洲中部;中国见于新疆西北部的准噶尔盆地及阿尔泰山山麓,为不常见留鸟。栖息在底山丘陵、山脚平原和高山等各类生境。多为群体活动。性活泼,善于奔跑和隐蔽亦善飞行。主要以草本植物和灌木的嫩枝、嫩叶、果实、种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蚱蜢、蝗虫、蟋蟀等小型无脊椎动物。繁殖期4--6月。求偶多在清晨太阳升起前。雄鸟不断地跳跃式往上飞,同时发出兴奋的鸣叫。雌鸟一边不断的回鸣,一边向雄鸟靠近,然后雄鸟上到雌鸟背上进行交配。求偶交配行为在种群中不同步。一雌一雄制。对形成后,雌雄成对离开群体和占区繁殖。营巢于富有灌丛和高草的平原沟谷、溪流、干草地、草原幼林和树丛地区。每窝产卵14~20枚,通常1天1枚。卵的颜色为灰色,淡绿色或淡灰绿色。长径3.2--3.9厘米,短径2.4~3.0厘米。孵化期21~26天,孵卵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或雌鸟孵卵雄鸟在巢附近警戒。雌鸟孵卵期间甚为恋巢。雏鸟早成性。雏鸟孵出的当天即能离巢和跟随亲鸟活动。
饲养管理
通常饲养在简单笼舍内,经繁殖几代,俟较驯而不畏人以后,亦可放养。笼舍围以铁丝网,网眼大小以野鸟(如麻雀等)不能钻人为度(直径约1.5—2.5厘米)。地面应为利水的砂地,便于鸡类拣食和进行砂浴。在可能条件下笼舍内还种些树木;并散置岩石,以利于鸡类的栖息隐蔽。若笼舍小,应有小房舍或棚,安置栖木和御寒设备。
饲料
(1)植物性饲料:包括玉米、高梁、大米、大麦、麻籽(或苏子)等粒料;玉米面30%,高梁面1 O%,豆面(或豆饼面)20%,大麦渣22%,麸皮1 0%,鱼粉(或蚕蛹粉) 4.5%,骨粉3%,盐0.5%混合粉料;及各种叶菜(如白菜、菠菜、油菜等)、苜蓿、嫩草、瓜果、胡萝卜等青饲料。(2)动物性饲料:熟鸡蛋、碎肉(或肝)、鱼粉、蚕蛹粉、面粉虫即黄粉甲幼虫(Tenebrio molitor)。(3)补充饲料:骨粉(或蛎壳)、微量元素及各种维生素。粒料中,除麻籽为冬季补充饲料外,其他种类四季都有;粉料通常与动物性饲料和青饲料混匀后(称为软料)饲喂,每日二次。补充饲料在特殊情况下(如繁殖、换羽、舍内过冬或育雉等)才酌情供给。
鸡类成对单笼饲养,或成群甚至混群饲养均可。从雄鸟繁殖期好斗的特性,单笼饲养较好。灰山鹑胆小怕惊。在初养时应尽力保持环境安静,减少惊动,以防突然惊起而致撞伤。饲料要保证不发霉变质,饮水要清洁,撒到地面的软料及时清扫;污水取出,忌洒在地面上;地面砂土,春季及秋季各更换一次。在饲养中,春季注意防止互斗现象,及时拣出所产之卵;夏季注意防暑防霉;夏末和秋季注意换羽情况;冬季注意防风防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