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标签:
(Schistosomiasis)血吸虫病是由分体科(Schistosomatidae)、分体属(Schistosoma)的日本分体吸虫(S.japonicum)寄生于人、牛、羊等哺乳动物的门静脉系统小血管内,所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病原体及其生活史]成虫雌雄异体,线形。口、腹吸盘很接近。口吸盘在虫体前端,腹吸盘在口吸盘后方不远处,具有粗短的柄。肠在腹吸盘后分为二支,至虫体后部 1/3处合并为一单管,伸达体末端。雄虫大小为10-20Mm×0.5-0.55mm,乳白色。口、腹吸盘均较雌虫发达,自腹吸盘后体两侧向腹面卷起,形成一抱雌沟,雌虫常居沟中,呈合抱状态,交配产卵。睾丸7个,在腹吸盘后背部排成一直行。贮精囊位于睾丸前,开口在腹吸盘后抱雌沟内,为雄性生殖孔。雌虫较雄虫细长,大小为15-26mm×0.3mm。呈暗褐色。卵巢呈椭圆形,位于虫体中部偏后方两侧肠管之间,其后端发出一输卵管,并折向前方伸延,在卵巢前方与卵黄管合并,形成卵模。卵模前为管状的子宫,无明显弯曲,其中含卵50-300个,开口于腹吸盘后方,为雌性生殖孔。
虫卵椭圆形,大小为70-100μm×50-65μm,淡黄色;卵壳较薄,无卵盖,在其侧上方有一小刺。卵内含一毛蚴。
雌雄虫交配后,雌虫在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的血管内产卵。产出的虫卵一部分顺血流至肝脏,一部分逆血流沉积在肠壁形成结节。虫卵内含有毛蚴。毛蚴分泌的溶细胞物质,透过卵壳破坏血管壁,导致肠黏膜局部发炎坏死;加之肠壁肌肉的收缩作用,使肠黏膜局部破溃,虫卵进入肠腔,随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宜条件下,虫卵孵出毛蚴。当毛蚴遇到其中间宿主钉螺时,即以头腺分泌物的溶蛋白酶作用钻入螺体内,进行无性繁殖。逐渐形成母胞蚴。子胞蚴从母胞蚴体中破裂而出。子胞蚴体内的胚细胞发育为尾蚴,尾蚴成熟后离开子胞蚴,自螺体中逸出。尾蚴侵入宿主体内后,发育为成虫。成熟产卵所需的时间,因宿主种类不同而异,一般乳牛为 36-38d,黄牛为39-42d,水牛为46-50d。
[流行病学]日本分体吸虫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和江南的13个省(市、自治区)(贵州省除外)。已查明,有31种野生哺乳动物、8种家畜均可感染,尤以耕牛、沟 鼠的感染率为最高。黄牛感染率和感染强度高于水牛。
日本分体吸虫的中间宿主为钉螺。我国的钉螺为湖北钉螺。日本分体吸虫的分布与钉螺的分布是相一致的,具有地方性。本病的感染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于 5-11月为感染期,冬季一般不引起自然感染。人和动物感染主要是和接触含有尾蚴的疫水有关,往往经皮肤感染,还可通过黏膜、胎盘感染。
[症状]犊牛症状较重。黄牛症状常比水牛明显,小牛症状较大牛明显。大量感染时,呈急性经过。食欲不振,体温上升,高达40-41℃以上,行动缓慢,逐渐严重贫血,最后衰竭而死。慢性表现为消化不良,发育迟缓,常常成为“侏儒牛”。母牛不孕或流产。少量感染时,症状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