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蜥蜴 | 昆虫

首页 >爬宠 >昆虫 >昆虫饲养技巧

昆虫饲养技巧的相关文章
斑蝥的背景资料
19世纪采集斑蝥的情况古希腊时期,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早在记载西班牙苍蝇的药效, 而斑蝥的翅亦会用作研制消退水泡的膏布,并用作抗刺激药。
相关标签:
小斑蝥的市场供应
黄色小斑蝥:体型较小,长1~1.5cm。
相关标签:
斑蝥的简介
【来源】 本品为芫青科昆虫南方大斑蝥(大斑芫青) Mylabris phalerata Pallas或黄黑小斑蝥(眼斑芫青) M.cichorii Linnaeus的干燥体。
相关标签:
德国小蠊的生活习性
若虫与成虫皆为夜行性,常出没于房舍与公共场所或大众运输工具,户外落叶堆与草丛也可生存。平常多半活跃在医院、地下商场、公共车船、办公大楼中,在户外的草丛、落叶堆中也能生存。其他近似种则栖息于户外,少在室内出现。
相关标签:
德国小蠊的防治
德国小蠊正式大规模入驻中国有近20年的时间,已经从开始的少数 大城市蔓延到几乎中小城市甚至小集镇和农村地区,据国家疾控中心相关资料显示,一只雌性德国小蠊一年最多可以繁殖出100万只后代.
相关标签:
德国小蠊的危害
德国小蠊对人们造成的危害与其它蟑螂类似,主要是它们在活动其间将许多有害物质及病菌等传播到人们的食品及用具中,对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危害。它能传播数十种疾病。
相关标签:
德国小蠊的生物学特性
小蠊的繁殖速度比一般蟑螂要快数千倍,经半个月左右其幼卵即可长成成虫,群体数量比一般蟑螂多几倍乃至几千倍。小蠊的生活习性与一般蟑螂相似,喜在宾馆、酒店的中西厨房、酒吧、餐厅、包房等场所活动。  
相关标签:
蜉蝣目在昆虫纲中的系统发育地位
关于蜉蝣目在昆虫纲中的系统发育地位有多种观点(详见Kluge 2000)。这些观点基本都是围绕“古翅类”的单系性展开的。“古翅类 Palaeoptera”是1922年首次提出的(见Kluge 2000),包括蜉蝣目、蜻蜓目和一些已灭绝的古生代昆虫,与新翅类Neoptera对应。
相关标签:
中国蜉蝣目的科学研究
第一位以科学的方法报道中国蜉蝣的是英国人Walker。他于1853年发表了Cloeon sinense(当时他命名为 Caenis sinense)。
相关标签:
中文“蜉蝣”与蜉蝣目Ephemeroptera联系起来的过程
在中国,“蜉蝣”作为一个科学动物名词出现在1891年。当时授课于芜湖驿矶山同文书馆的美籍传教士华约翰在《格致汇编》第六年中发表了《虫学略论》,在“分目各论”部分有“第十一蜉蝣类”,绘一虫为例,并加以数行说明(邹树文,1981)。
相关标签:
上一页 1...2324 252627... 120下一页共120页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