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标签:
形态
阿尔泰雪鸡的体长为58—62厘米,体重1966—2230克。头顶、枕及上胸两侧全灰;头侧及喉皮黄带灰色细纹;眼周裸露皮肤黄色,虹膜-暗褐。额部为白色,眼上方有白带;体羽大都灰褐色;翅上也有大块白斑;尾灰色,具宽阔的黑色尖端;上胸部灰褐色,有明显的黑、白两色斑纹相杂;下胸和腹部白色,腹部中央有黑色斑,而与藏雪鸡和高山雪鸡不同。
分布
阿尔泰雪鸡分布在我国新疆与蒙古和俄罗斯交界的地区。共分化为2个亚种,在阿尔泰雪鸡分布
我国均有分布,指名亚种分布于新疆极北部的阿勒泰、青河、富蕴等县的阿尔泰山地区;东部亚种则分布在与其相邻的木垒县北部的北塔山地区。有趣的是,从前人们一直认为生活在这些地区的雪鸡属于高山雪鸡,直到90年代初,才由我国学者确认它们是阿尔泰雪鸡。
习性
阿尔泰雪鸡栖息在海拔2500—3000米之间的高山和亚高山灌丛、苔原和裸岩地带,也有垂直迁移的现象,冬季可以下降到2000米和山脚地带。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动。喜欢在地上奔跑,行走时常一边走一边上下摆动尾羽,这是它独特的行为习性。在地上奔跑迅速,特别是遇危险时,通常是从山下往山上奔跑,决不往下跑,两翅常常也用来帮助爬坡,行动极为敏捷而迅速,即使是面对垂直的山坡也能很快的爬上去,通常爬到山顶后才起飞。飞行亦很炔,但飞行距离不长,通常每次飞行不超过2一3公里。起飞时常常发出高声鸣叫。飞行时频频的鼓动两翼。除鼓翼飞翔外,也常常平伸两翅进行滑翔。特别是往山下行动时多滑翔,决不往下行走和奔跑。活动时常常不断的发出柔和的叫声作为群体中个体间联络的信号。也常在栖息的岩石和悬岩上发出高亢的叫声,尤其在清晨和傍晚。主要以高山苔原植物的芽、叶、嫩枝、浆果、果实、花絮、种子、块根、球茎为食,也吃昆虫等小型无脊椎动物,偶尔也吃啮齿类动物。觅食时通常是从山下往山上边走边觅食,到达山顶后要休息一段时间,或是梳理羽毛,或是进行日光浴,或是在灌丛和岩石下休息,以躲避山顶强烈的阳光。休息之后再往下滑翔到山腰,然后再从下往上进行第二次觅食,直到黑天。 叫声:声刺耳,由半哨音geuk-geuk-geuk缩短为guk-guk-guk后以rrruuuuu的转音结尾。
繁殖
繁殖期为4一6月。3月即开始发情和求偶,配对后离开群体,占领巢域营巢。通常营巢于高山岩石苔原地区。巢多置于突出岩石遮挡下的地面凹坑内或岩石缝隙中。主要由雌鸟营巢。巢的结构较简单,多由野生植物和少量羽毛构成,一些位于石砾或砂砾中的巢则主要由羽毛构成。巢筑好后即开始产卵。每窝产卵4一8枚,最多为15枚。卵的颜色为淡黄色到灰绿色,布有大小不等的深棕色斑。在产最后1一2枚卵时开始孵卵。孵卵由雌鸟承担。卵的大小为67一70×43一47毫米,卵重50一58克。孵化期28天。
种群现状
阿尔泰雪鸡在蒙古一侧尚有一定数量,密度为每公顷0.15—0.30只,但由于分布区狭小,是雪鸡中最为珍稀的种类,中国目前仅发现了50只左右。